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8的文章

淺談資料類型—資料類別排列組合

圖片
        企業搜集資料要下許多功夫,而面對這些得來不易的資料,在運用上更是存乎一心。以往的行銷資料大部分都是單一使用,例如:將客戶的購買資料經過分析之後,可以判斷出哪些客戶是貴客、哪些是常客,哪些又是新客,依此得出單一維度的行銷數據。但是在理解「資料」與「行銷資料」的分類後,我們可以進一步透過資料類別的「排列組合」,來協助企業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,進而擬定相關的行銷方案。        我們以某家百貨公司為例,先將「內部資料、外部資料」,以及「結構化、非結構化資料」進行排列組合,可得到四種資料類別,如下圖1所示: 圖1:內、外部、結構化、非結構化排列矩陣  繪圖者:張庭瑄        1.右上角第一象限的「外部結構化」資料︰分析各縣市、鄉鎮的人口統計資料,發展各地展店評估方案。         2.左上角第二象限的「內部結構化」資料︰分析消費者個別資料,發展出新客、常客與貴客等不同顧客的關係管理方案,像是針對貴客舉辦「封館特賣之夜」,針對常客舉辦「消費一定金額」大優惠,針對新客舉辦「開卡送好禮」活動等。         如果結合第一、第二這兩個象限,則可進一步評估,開設分館的優先順序,哪些地區分館要先開,哪些地區的順位則可擺在稍後再處理。         3.左下角第三象限的「內部非結構化」資料︰可分析消費者瀏覽百貨公司動線的影像記錄資料、消費者在哪些櫃位停留最久,哪些商品曾經被消費者拿起來端詳之後,又被擺放回去。如此,百貨公司可發展產品擺設的優化方案,或者產品包裝的改換計畫。         4.右下角第四象限的「外部非結構化」資料︰可分析消費者在網路上對該百貨公司或特定商品的「口碑聲量」與「好感度」,進而發展網路口碑行銷方案。        在運用這些資料時,使用者要懂得運用想像力,來發揮資料分析背後的價值。例如:我們可以思考一下,結合第二與第三象限的數據後,還可以做些什麼?讀者可能會想到,在百貨公司入口的攝影機,透過人臉自動辨識系統,遠遠地看到貴客出現時,就可在系統上發出提醒訊息,讓值班的主管有機會與他們接觸。這樣,將更能帶給顧客「賓至如歸」的氛圍。        透過以上的例子,可以讓讀者更了解學習「資料」與「行銷資料」的分類,不僅僅只是學習辨識資料的類別,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分類,以及對分類的排列組合,

淺談資料類型—企業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料

        為了做生意,全世家每一家企業都在搜集資料。像是在銷售產品時,收集消費者資料以便做好售後服務;或是在製造產品時,收集品管資料以便做好製程改善;亦或是在人員訓練時,搜集學員的上課、考試資料以便做好人才培育。平心而論,蒐集資料是企業的天職之一。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跨國企業蒐集資料的廣泛與仔細程度。         還記得,前總統陳水扁第一次參加總統大選時,他的競選總部首次推出「扁帽」商品,當時還沒流行起來,就有一家日本跨國的商社(姑隱其名)打電話來問我,可以在哪裡買到扁帽。我才剛回覆他們說,總部才推出不久,估計全面上市,起碼要一個星期之後。沒想到這家公司當下已經漏夜買了兩頂,隔天馬上連同樣品,材質與供應商名單快遞回日本。日本大商社蒐羅商業情報的速度,讓我瞠目結舌。         企業所蒐集的資料,種類可以很多元,無論是實體的或是數位的,無論是文件或是電腦檔案,而拿來做行銷之用的,就屬「行銷資料」(顧名思義就是與行銷相關的資料)。一般來說,行銷資料的分類方式有以下幾種: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  1.內部資料與外部資料。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  2.初級資料與次級資料。                 3.總體(宏觀)資料與個體(微觀)資料。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  4.研究資料。         以下先說明內部資料與外部資料進行說明,之後再陸續介紹其他類型資料。 1.內部資料:         與行銷較相關的企業內部資料,包括:銷售資料、顧客交易資料、產品服務資料、銷售人員報告、廣告支出相關的統計數據、運輸成本、與會計資料(會計損益表和不同年度的資產負債表)…等。內部來源的資訊取得容易,且收集時比較不會有財務負擔。然而,內部資料的搜集可能是個緩慢的過程(因為各單位的本位主義),但相對來說也比較準確和可靠。         在蒐集內部行銷資料時,業務人員是一個重要的來源,因為他們直接負責銷售與推廣產品,並參與了解消費者的需求、動機、偏好和購買習慣。他們還可以回饋對產品價格,設計,包裝和尺寸的建議,了解消費者或經銷商對公司產品的反應。行銷經理可以指導業務人員如何收集資訊並做定期報告。而行銷資料科學也可以針對這些文字資料與數字資料進行分析。         搜集消費者的原始數據非常重要。企業可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