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研究、資料庫行銷與行銷資料科學之比較-2

企業在做行銷研究時經常碰到一種狀況,好不容易向高層爭取到一筆經費來進行市場調查,然而開始實施後,卻總得擔心所抽到的樣本代表性不足。因為統計學一再告訴我們,抽樣時務必要讓樣本長得很像母體,也就是樣本這個小孩最好長得跟母體媽媽一模一樣,才能讓調查做的準確。現在拜資料處理技術進步之賜,從「行銷研究」到「資料庫行銷」,再進展到「行銷資料科學」,我們的確可以透過多種方式,來讓所處理的樣本,越來越接近母體,甚至是直接對母體進行普查。而這三者的差異,則如圖1所示:
圖1 行銷研究、資料庫行銷與行銷資料科學 — 母體與樣本的角度 繪圖者:張庭瑄
從母體與樣本的角度來看,「行銷研究」一般會透過抽樣技術,來對母體中的樣本進行調查,而一個簡單、可接受的行銷研究,為了確保它的有效性(95%信賴水準下、正負3%的誤差區間),一般都有最低樣本需求量(1067個)。也就是說,一個有數百萬、數千萬人口的城市或國家,在時間與成本的考量下,行銷研究單位通常會以這樣的樣本數,來推論母體的模樣。而研究要成功則端賴「抽樣」是否抽的好,當然,這裡的好也就是所謂的與母體「不偏」,你可以想像1067人的樣本,要讓它很像擁有270萬人口台北市的母體,難度會有多高。
再看到「資料庫行銷」,假設母體為企業所欲服務的消費者,企業資料庫裡的內容,就好像母體中的小部分母體,包括:已經消費但尚未成為會員者所產生的資料(例如:POS系統裡的交易紀錄),或是已經成為會員者所產生的資料(例如:完整的個資加上交易紀錄)。企業可就這些小母體裡面的資料進行分析,無論是否需要進行抽樣。但在多數中小企業甚或是大型企業裡,行銷部門在進行資料庫行銷時,要先將這些散落在各處的資料調集回來,像是要跟會計部門索取以往的行銷費用資料,要向資訊部門調借顧客名單資料,甚至得向財務部門拿到產品銷售數量的資料,才能分析出有價值的資訊。值得慶幸的是,行銷部門起碼已經知道這些樣本的基本樣態了。
至於到了「行銷資料科學」,由於蒐集資料的管道變多,無論是透過網路爬文、影像辨識、物聯網自動取得…等方式,企業接觸母體的範疇變得更大且更加多元。一樣假設母體為企業所欲服務的消費者,企業可透過網路爬文技術,針對會上網發表文章與討論的消費者(部分母體),進行資料收集,而這背後的人數,已遠遠大於企業所蒐集到的顧客名單。
簡單瞭解了以上三種工具的差異,企業可以再將這三者所蒐集到的資料,送進資料庫中篩選、過濾、沈澱、分析、比對,說不定又會產生新的行銷想法,做出更好的行銷決策。以上我們簡單釐清「行銷研究」、「資料庫行銷」與「行銷資料科學」三者之間的差異。平心而論,目前能善用這些行銷工具的企業(比例)並不多,若是企業能妥善運用,將有助於企業的生存與發展。
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生)、羅凱揚(台科大兼任助理教授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淺談資料類型 — 初級資料與次級資料

淺談資料類型 — 研究資料

淺談資料類型—企業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