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的量化研究、質化研究與神經研究

神經行銷學(Neuromarketing)這門學問的出現,主要是有學者認為,傳統量化或質化的研究方法,並無法真正解決消費者行為「不一致」的問題。近年,隨著核磁共振造影(MRI)等技術的出現,讓人們有機會能掃描個人的大腦,採用自然科學的工具與方法,協助研究者找出問題真正的解答。
舉例來說,在《買我!從大腦科學看花錢購物的真相與假象(Buyology:Truth and Lies About Why We Buy)》一書中,提到一個反菸研究的例子。研究發現,菸盒上的反菸標語,反而會讓人更渴望吸煙。研究者先針對受測者進行問卷的填答,例如︰題目問到「菸盒上的警示語,會影響你嗎?」,受試者幾乎都會填「是」。
如果進一步追問,「你會因此減少抽菸嗎?」,受試者大多也都會填「是」。不過,真的是這樣嗎?受試者的大腦,是否也真的是這樣想?那可不一定喔!
透過核磁共振造影,研究者發現,菸盒上的警語,反而會刺激吸菸者大腦中的「依核」 (nucleus accumbens),當身體渴望某種東西時,這個區域的特殊神經元組織,會逐漸興奮,並開始產生需求,直到這個需求被滿足為止。
這項研究凸顯了傳統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大問題,當受試者填答時,可能會根據自己的「認知」,而非「事實」來進行填答。
舉例來說︰吸菸者面對「菸盒上的警示語是否會影響自己」時,填答者可能會填寫研究人員想看到的答案,或者認為自己「應該會」而填「會」,而不是以實際真正的情況來回答。「應該會」填答「會」的原因,可能是自己覺得抽菸不好,或是自己認為自己會是如此,但事實卻未必如此。就有點像是日文中所說的「口嫌體正直」,嘴巴說不要,身體卻很想要,而這正是消費者嘴巴和行為「不一致」的問題所在。
事實上,在全世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爭奪飲料業霸主數十年的過程中,百事可樂曾經砸下巨資舉辦各項活動,取得很好的廣告效果,但卻也發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。儘管在盲測時,多數人都感覺百事可樂的口味好,但他們在實際購買時還是選擇可口可樂。這也是兩家可樂公司互相挑戰過程中,證明「品牌效應」的一個經典案例。
而神經行銷的另一個重點是,如何在廣告中加入圖像或影像的刺激,例如在廣告中塑造歡樂氣息,促使大腦將它儲存到潛意中,如此,品牌資訊就可以快速被提起。君不見,可口可樂一直把過年過節聚餐時,一定要搭配可口可樂,才是真正觀樂的廣告塞進消費者腦袋裡面。
雖然這個學派強調,神經行銷並不在控制消費者購買行為,而是根據消費者的大腦分析,讓使企業的行銷活動更具精準性。研究人員將消費者的大腦活動拍攝下來,以了解他們如何對待其它廠牌的廣告或產品。讓企業能夠「知己知彼」而「百戰百勝」。
誠如該書作者馬汀.林斯壯(Martin Lindstrom)在書中提到,行銷管理的未來取決於量化研究、質化研究與神經研究的發展(如圖1所示)。
圖1 行銷的量化研究、質化研究、與神經研究 繪圖者:張庭瑄
羅凱揚(台科大兼任助理教授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生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淺談資料類型 — 初級資料與次級資料

淺談資料類型 — 研究資料

淺談資料類型—企業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