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研究與行銷資料科學

以往要執行一項行銷研究,受限於技術,時間和成本都很高。更重要的是,在執行行銷研究前,還有統計抽樣的問題要克服。如何有效地接觸到能充分代表母體的樣本,是行銷研究的難題之一。而隨著行銷資料科學的出現,解決行銷問題的時間與成本有望降低。同時,蒐集資料的來源,雖然未必等於母體,但已經比行銷研究的範圍廣大許多。
「行銷研究」主要將資料分成「初級資料」與「次集資料」。初級資料的蒐集方式,又可分成︰「調查法(survey research)」、「實驗法(experimentation)」、「觀察法(observation)」與「深度訪談法(depth interview)」…等。在蒐集資料的過程裡,「問卷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透過問卷蒐集資料,再透過統計分析資料,最後透過圖表呈現資料,這就是行銷研究的基本概念。
深入來看,「行銷研究(Marketing Research)」可以針對某一行銷議題,有系統地蒐集、分析與呈現相關資料,並闡明研究發現。而這些題議可以像台東引進熱汽球觀光的SWOT分析(機會、威脅、優勢、劣勢),或是Airbnb 在台灣發展STP程序(市場區隔、目標市場選擇、定位),也可以是宏達電穿戴式虛擬實境設備的4P(產品、價格、通路、推廣)行銷組合問題。
至於「行銷資料科學」(Marketing Data Science)與「行銷研究」之間的差異,主要在於資料的蒐集、分析與呈現的方法上有所不同(如圖1所示)。「行銷資料科學」在方法上,寬度更寬、廣度更廣,而且所蒐集的資料也更加「客觀」。因為問卷是由受試者主觀填答,容易產生偏誤。例如:當一個人心情好與心情不好時,填答同一份問卷的差異可能有如天壤之別。

圖1 行銷資料科學與行銷研究之比較 繪圖者:張庭瑄

從資料蒐集的角度來看,過去「行銷研究」透過問卷、訪談蒐集初級資料或是透過政府、公協會等蒐集次級資料。現在「行銷資料科學」透過「網路爬蟲(Web Crawler)」技術,從社群媒體(Social media)、部落格(Blog)、論壇(Forum)、應用程式介面(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,簡稱:API)…等,擷取消費者的上網行為(主要是「數字」與「文字」)。也可以透過網站監控軟體,記錄消費者瀏覽網站的路徑。「行銷資料科學」還可透過影像辨識技術,搜集消費者在賣場中的真實消費過程(例如:在哪個時間、哪個位置、看了哪件衣服、看了多久…等),而這一部分還可延伸至「物聯網」的各種應用,或是透過次級資料來源,像是「政府資料開放平台」等,蒐集巨量的外部資料。
而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,過去「行銷研究」透過「統計分析」、「多變量分析(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)」等工具,協助找到問題的解答。「行銷資料科學」則還可透過「機器學習(Machine Laerning)」和「文字探勘(Text Mining)」等工具,給予資料更多的解釋並創造更高的價值,例如:發展出準確度高的預測模型。
在資料呈現的部分,以往「行銷研究」透過簡單的圖表,來呈現資料分析過後的統計結果。「行銷資料科學」則可透過「資料視覺化(Data Visualization)」工具,來呈現資料分析的成效,例如:文字雲(Wordcloud)、網路圖(Network Graph)…等。
最後,在涵蓋範圍上,行銷資料科學(Marketing Data Science)是行銷研究(Marketing Research)的延升,對於從事行銷相關業務的業界人士而言,在實務應用上,兩者可以相輔相成。
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生)、羅凱揚(台科大兼任助理教授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淺談資料類型 — 初級資料與次級資料

淺談資料類型 — 研究資料

淺談資料類型—企業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料